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家有皮蛋傷腦筋? 醫師!我的孩子是好動還是過動?

                               蔡友謙小兒科  林瓊萍醫師   

好動還是過動?

好動是一種氣質的特徵,雖然每個孩子天生的活動量以及好奇心的強度可能都不同,但是沒有過動症疑慮的孩子,總是能夠靜下心來聽他有興趣的故事,也能夠安靜地坐下來拼拼圖或者把玩具收拾好。

相較之下,如果是有過動症疑慮的孩子,你會發現他比較沒有辦法專心或靜下心來完成一件事,他們常表現出比較極端的行為,像是破壞活動或破壞社交關係。

如何簡單區分「好動」與「過動」的差別呢?

以下表格可提供父母一個基本自我評估的標準:

 

好動

過動症

注意力

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能全神貫注,甚至討厭被干擾

無法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自我控制力

大多能意識到陌生環境的氣氛而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表現出某種程度的自制力,在不孰悉的環境與情境下,不胡亂吵鬧,行為比較規範

缺乏自我約束的心理機制,即使在陌生的環境下,也會表現出令人反感的過動現象,大吵大鬧,動手動腳,對大人的制止充耳不聞

好動狀況

為了故意引起別人的注意或為了好玩而偶然做出一些小動作

手腳不受意識支配,毫無目的的不停活動,例如咬鉛筆、切橡皮擦、搖桌子、晃動椅子等等,即使受到批評或是已提醒、制止他,很快的又不由自主地重複剛剛的動作

專注力會隨著年齡發展正常兒童專注力持續時間:

2:4-10分鐘

3:6-15分鐘

4:8-20分鐘

5:10-25分鐘

6:12-30分鐘

7:14-35分鐘

8:16-40分鐘

9:18-45分鐘

>10:20-50分鐘

ADHD兒童的注意力維持時間要明顯地低於同齡正常兒童

如果您家的孩子超級「好動」,爸媽該怎麼做?

過動症的診斷是很嚴謹的,所以在3歲以前,醫師通常不太會做出明確的診斷。在3歲以前爸媽可以多觀察,帶孩子到比較大的場地給予他比較長的時間消耗精力,當精力消耗完之後,可以比較能夠執行靜態任務好觀察孩子的行為特質與問題。

教養好動寶寶的原則:

首先,選擇他有興趣的活動或物品,抓住孩子的注意力,然後明確的跟他溝通我們需要進行的活動與達到的目標是甚麼?接下來善用遊戲與交付任務的方式讓孩子進行活動。當孩子接收到任務並且執行之後,孩子們對於他們現在被賦予的角色若表現得很好,家長此時也不要忘了給予正向的回饋,幾句讚美的話跟大大的擁抱都很好!若是您的孩子對交付的任務完成不了,也請用鼓勵代替責罵,並且協助孩子找出完成任務的對策。

如果孩子在放完電精力消耗完並且還未陷入疲累恍神的狀態下,對於後續的指令屢屢沒有辦法專注地做好,並且明顯造成學業、人際、家庭生活的障礙,就需要專業的介入。

 

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ADHD(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是一種神經生理方面疾病,在DSM-5中,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被分類在神經發展障礙症底下。在台灣發生率約5~7%,其中又以男生的比例較高。此障礙症乃源自腦部前額葉及皮質下腦區和腦部多個區域的局部和連結功能異常,造成孩子不專心、組織計畫能力不佳、衝動、坐不住,以及情緒和動作的控制失調,其所導致的影響層面包括學習、人際互動、社會生活功能,甚至自尊。

依照其主要症狀可分為以下三種型態:

注意力不足型(ADD)

只有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症狀。

過動/衝動型(HD)

只有過動和衝動的症狀。

綜合型(ADHD)

同時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衝動的症狀。

DSM-5分類為:不專注主顯、過動/衝動主顯及混合表現)。


DSM-5診斷五準則

. .具干擾功能或發展的持續注意力不足及/或過動-衝動樣態(pattern),有(A)/(B)之特徵:

A.不專注:出現6(或更多)下列症狀且至少持續個月,到達不符合發展階段且對社會及學術/職業活動造成直接負面影響之程度:

1.經常無法仔細注意細節或者在做學校功課、工作或其他活動時,容易粗心犯錯(如:看漏或漏掉細節、工作不精確

2.工作或遊戲時難以維持持續注意力(如:在上課、會話或長時間閱讀時難以維持專注)

3.直接對話時,常好像沒在聽(如:心好像在別處,即使無任何的分心事物

4.經常無法遵循指示而無法完成學校功課、家事或工作場所的責任(如:開始工作後很快失焦且容易分心)

5.經常在組織工作與活動上有困難(如:難以處理接續性的工作;難以維持有序的擺放物品及所有物;亂七八糟、缺乏組織的工作;時間管理不良;無法準時交件)

6.經常逃避、討厭或不願從事需要持久心力的工作(如:學校功課或家庭作業;在青少年與成人的準備報告、完成表格填寫、看長篇文件)

7.經常遺失工作或活動所需的東西(如:學校課業材料、筆、書、工具、錢包、鑰匙、書寫作業、眼鏡、手機)

8.經常容易受外在刺激而分心(在青少年與成人可包括在想無關的內容)

9.在日常生活中常忘東忘西(如:做家事、跑腿;在青少年和成人則有回電話、付帳單、記得邀約)

註:這些症狀並非主源於對立行為、違抗、敵對或無法了解工作或指示的表現。青少年與成人(滿17歲以上)至少需有5項症狀。

B.過動及衝動:出現6(或更多)下列症狀且至少持續個月,到達不符合發展階段且對社交及學術/職業活動造成直接負面影響之程度:

1.經常手腳不停的動或經常敲/踏,\者在座位上蠕動。

2.經常在該維持安坐時離席(如:在教室、辦公室、其他工作場所或是其他應留在其位置的情境中離開他的位置)

3.經常在不宜跑或爬的場所跑或爬(註:在青少年與成人,可能只有坐不住的感覺。)

4.經常無法安靜地玩或從事休閒活動。

5.經常處在活躍的狀態,好像被馬達驅使般的行動(如:無法在餐廳、會議中長時間安坐或是久坐不動會覺得不安適;別人會感覺到他坐立不安或是難以跟得上)

6.經常太多話。

7.經常在問題尚未講完時衝口說出答案(如:說出別人要講的話;在會話過程中不能等待輪流說話)

8.經常難以等待排序(如:排隊時)

9.經常打斷或侵擾他人進行的活動(如:在會話交談、遊戲或活動時冒然介入;沒有詢問或得到許可就動用別人的東西;在青少年與成人,可能會侵擾或搶接別人正在做的事情。)

註:這些症狀並非主源於對立行為、違抗、敵對或無法了解工作或指示的表現。青少年與成人(滿17歲以上)至少需有5項症狀。

 

.12歲前就有數種不專注或過動-衝動的症狀。

 

.數種不專注或過動-衝動的症狀在二種或更多的情境表現(如:在家、學校或上班時;與朋友或親戚在一起時;在其他的活動中)

 

.有明顯證據顯示症狀干擾或降低社交、學業或職業功能的品質。

 

.這些症狀不是單獨出現於思覺失調症或其他的精神病症,無法以另一精神障礙症做更好的解釋(如:情緒障礙症、焦慮症、解離症、人格障礙、物質中毒或戒斷)

研究顯示,父母婚姻不睦、單親家庭、家庭功能失調、母親過度干預、親子關係不佳、雙親的自尊程度、社經地位、教育程度、嚴厲教養模式等家庭功能或親子互動因素,並不會引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但不良的親子關係或教養方式,可能影響症狀的表現。

要正確的診斷ADHD需要來自多方面的資訊評估。臨床診斷需依據父母、學校老師和兒童自己的報告以及對兒童的行為觀察和記錄,最後由臨床醫師綜合病史資料、行為觀察和相關測驗做正確的診斷。

 

ADHD的治療

ADHD治療的目標是改善核心症狀, 提升功能表現。治療原則為多重面向的治療計劃,包括:

生理層面:

藥物治療合併行為治療效果最佳。對6歲以下孩童的治療應從行為治療開始,如果對行為治療無效且症狀表現為中度至重度的情況,已對個人或家庭等重要領域產生影響,可考慮使用藥物治療。對於6歲及以上的孩童,則建議使用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解決ADHD核心症狀(注意力不足和過動/衝動)最有效的方法,行為治療可輔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有不良反應的病患。

心理層面:

認知行為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個別特殊心理治療

社會層面:

家庭以及學校的支持配合、人際互動技巧訓練、親職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