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0日 星期六

親子共讀越早越好!

 

親子共讀越早越好!

「從孩子出生後,即可開始唸故事書給寶寶聽」已成為許多國家兒科醫療與教育界給家長的建議。因為儘早唸故事書給寶寶聽的互動方式,可以提供孩子穩定的成長環境,促進親子關係,不僅可以刺激認知及語言發展,還可以幫助孩子未來的情緒控制及社會適應等重要的能力,對嬰幼兒腦部的發育非常重要。嬰幼兒期的親子共讀,並不著重在認知學習,而是透過唸故事書,培養親子互動的感情,希望家長能夠從嬰兒期即開始建立親子共讀的習慣。

 

配合兒童年齡發展,您可以~

 

0-3個月大時,父母可以將寶寶抱在懷裡,或躺在嬰兒床上,用溫柔愉悅的聲音唸故事,並經常撫摸寶寶,讓寶寶熟悉父母溫柔的聲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3-6個月大的幼兒,對鮮艷顏色的圖案特別感興趣,父母可以將孩子抱在懷裡,使用柔軟的布書或可以發出聲音的童書,用溫柔的聲音唸出書本上的圖畫內容。

6個月到 1 歲大的幼兒,會開始想要模仿他人的說話及聲音,此時,父母可以抱著孩子,指著圖案說出物品或動物的名稱。這時期的幼兒可能會出現丟書、吃 ( ) 書或用手拍打有趣圖片的動作,這些都是他們用來認識書本的正常行為。

12個月大以後的孩童,父母可以就孩子發展的情形,鼓勵孩子自己動手翻閱書本,從旁向孩子說出書本內容或圖片呈現的意涵,及試著用簡單的語彙與孩子溝通互動,漸進加深親子共讀的方式與時間。

1-2 歲的孩童,建議父母多利用指圖命名的方式,即手指著圖片, 並且同時說出圖片中的物品名稱或動作,然後鼓勵孩子跟著模仿大人說話 (仿說 )

2 歲以上的孩子,父母可以多利用「開放性問句」來跟孩子互動說故事,並鼓勵孩子開口回答問題。

3 歲以上的孩子,父母可以再加入用手指文字帶著孩子閱讀,並且和孩子討論故事內容或大意,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言語表達討論,父母也可以將故事內容與生活經驗結合,延伸討論話題。

 

「儘早唸故事書給幼兒聽」的簡單原則

 

1.從「對話式共讀」開始:大人可以用看圖講故事和自問自答方式,邊講邊觀察孩子的反應,孩子的笑容、咬書、拍打、撕書都是喜歡書的表現。

2.找個舒服的地方一起看書:大人的懷裡是孩子聽故事最舒服的位置,床邊的晚安故事,則是安撫孩子入眠的好方法。

3.不需硬性規定時間:嬰幼兒專注力原本就不長,家長不需規定哪個時間一定要共讀,或是要共讀多久。只要大人和孩子都喜歡,即使每次共讀只有五分鐘也可以。

4.由少而多建立閱讀習慣:建議剛開始每天撥出幾分鐘時間,找個輕鬆的角落抱著孩子輕柔的閱讀,然後再慢慢延長閱讀的時間,自然可養成閱讀習慣。

5.不要過度約束孩子:孩子專注力較短,聽故事時可能一下子就分心,只要大人持之以恆,孩子自然就會過來參與。

6.用溫暖的聲音朗讀,孩子自然會被吸引回到書裡。

7.家長要以身作則:孩子的成長環境中,家裡經常有書,常有人閱讀, 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親近書、親近閱讀。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親子共讀專區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