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左右的幼兒已逐漸發展出站立及行走的能力,開始能自主地移動身體去探索周遭的環境,然而他們對外在刺激的反應靈敏,容易 受環境變化所影響,較難專注在靜態的事物或活動上。此外,隨著幼兒身體動作能力的精進,其自主意識逐漸萌芽,對操控物件表現出強烈的慾望。與此同時,寶寶的語言發展也正邁入新的里程碑。嬰幼兒約在10到14個月之間會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語詞,如「爸爸」、「媽媽」、「車車」、「ㄋㄟㄋㄟ」等。開始學語的嬰幼兒,受制於有限的認知能力,通常只能以單字來表達需求,但其代表的意義卻可能是相當複雜的整句話,例如 1歲的幼兒叫「媽媽」時,他的意思可能是「媽媽快來」、「媽媽抱我」、「媽媽,我要喝牛奶」或「這是媽媽的衣服」等,所以幼兒所說的字詞會隨著不同情境而有不同的意義。大約 1歲半開始,幼兒所掌握的詞彙會迅速增加,並開始將詞語組合成結構不完整的句子,例如「爸爸上班車車」可能代表「爸爸開車去上班」的意思。嬰幼兒的閱讀行為有特定的發展順序,對1歲左右的幼兒來說,「書」與一般物品或玩具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拿起書本後的動作多半不是熟練地翻閱,而是好奇地咬、撕或摔,這種出乎成人預料與期待的探索行為往往容易讓父母誤以為是孩子對書本不感興趣的反應,其實這樣的舉動,反倒是幼兒運用身體動作與感官知覺探索事物的求知表現,也算是閱讀行為的啟蒙。大約 1 到 2 歲左右,幼兒已能清楚分辨看書和操作玩具的不同,但缺乏對書的內容有順序性或前後關係的認知,所以看書時會胡亂地跳著翻頁,像在尋寶一般,翻找著熟悉或特別吸引他的圖像,也因為幼兒最先學到的語詞幾乎都是與他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例如家人的稱謂、常吃的食物、身邊的玩具等,當他在翻閱書本時,也會興奮地指著熟悉的圖片說出物件的名稱,展現其認知理解及語言表達的能力,因此父母可選擇蔬菜水果、動植物、玩具、交通工具及日常用品等與寶寶生活經驗相關的圖片或生活小書,在共讀時引導幼兒看圖識物。此階段嬰幼兒尚處於發展上的「感覺動作期」,所以閱讀活動仍以實際的感覺動作經驗為主,例如在幫寶寶清潔或沐浴時可配合簡單動作,一起唸唱身體部位或五官相關之兒童歌謠。書本共讀時也可將故事內容轉化為具體的感官經驗或親子互動,例如父母可仿照書上替小熊呵癢的動作,實際在寶寶身上呵癢或按摩。共讀圖書宜選擇顏色鮮明、圖大字少的繪本,唸故事時也應避免只是成人單向的訊息傳遞,可引導及鼓勵寶寶一同參與,例如共讀時讓寶寶負責翻書,或以遊戲的方式來說故事,並配合內容適度變化聲音表情和加入肢體動作。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請掃描或按壓QR code觀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