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以後的幼兒已進入認知發展理論中所指的「前運思期」,雖然仍會藉由感覺動作進行環境的探索,但也開始建構情境脈絡,發展出簡單的因果關係,接近3歲時,幼兒思考能力逐漸萌芽,對於不熟悉的事物喜歡問其所以然,這種好問的行為是一種求知慾的表現。 隨著孩子生活經驗的擴大,語言內容會跟著充實進步,包括使用的字彙增加、語句加長、句型和詞類分化等。2到3歲幼兒多半能自己翻書,也會以類似日常說話的方式述說書上的圖畫,或試著讀故事,但此時幼兒所說的故事多半與書中內容不一致,而是加入自己的經驗和想像來推論故事情節,例如看到書中因找不到玩具而哭泣的小兔子,幼兒可能會說「小兔子哭哭,因為他被媽媽罵了」。此階段的幼兒已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且會開始模仿成人說話的語氣。雖然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但記憶力較短,如果成人說話的速度太快或是語句太長,幼兒通常只能記得最後的片段,例如大人說「毛毛蟲吃了五個橘子,可是肚子還是好餓」,幼兒複述時可能只 記得「還是好餓」,因此唸故事時需放慢說話的速度,並留意句子的 長度是否讓幼兒容易記憶與模仿。另可選擇情節簡單、句型重複的繪本故事,引導孩子反覆閱讀、熟悉概念和語詞。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請掃描或按壓QR code觀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