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幫助寶寶學習如何說話/語言發展衛教指南

 語言學習,從出生那一刻開始

語言,是寶寶與世界溝通的第一扇窗。從咿呀學語到說出第一句「媽媽」,這個過程不僅標誌著孩子的成長與發展,也奠定了未來人際互動、學習能力與情緒表達的重要基礎。許多家長常好奇:「我需要教寶寶講話嗎?」「是不是等他自然會講就好?」事實上,語言能力並非自然而然發生,它仰賴環境刺激、成人回應、以及充足的語音模仿機會。越早開始創造豐富的語言互動環境,越能幫助孩子建立穩固的語言發展基礎。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與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研究顯示,從出生到三歲是語言學習的黃金期,這段期間內的語言刺激與陪伴對寶寶未來的溝通與認知表現具有深遠影響。無論是透過日常生活對話、共讀、遊戲,或是簡單的手勢表達,父母的主動參與是寶寶語言成長最關鍵的力量。

本篇文章綜合英國 NHS 指南與台灣兒童語言發展的研究與建議,幫助家長了解語言學習的階段特徵、促進語言發展的有效策略,並提供具體的互動方式與警訊指標,協助您在寶寶成長的每一步給予適時的支持與引導。

 

 一、語言發展階段與觀察重點

新生兒至6個月

  • 認聲與社交發聲:出生即開始對聲音有反應,34個月會轉頭找聲音來源,56個月出現愉悅聲和眼神聯繫。
  • 牙牙學語24月開始發出無意義「咿呀聲」,這是語言遊戲的開始。

712個月

  • 發聲串連:出現連續咿呀聲,如「ㄉㄚㄉㄚ」、「ㄇㄨㄋㄛㄋㄛ」。
  • 理解指令:寶寶能辨識名字、熟悉物品名稱,並回應基本要求(如「過來」、「bye‑bye」)。

1224個月

  • 第一個字與詞彙發展1018個月會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字,18個月後能使用1020個單字。
  • 雙詞句:寶寶會用兩個字組合成簡單片語,如「玩車車」。

2436個月

  • 鸚鵡式仿說與句型建構2歲左右寶寶會模仿大人說話,逐漸產生完整句子,能理解並使用問句。
  • 增強表達:句子由簡短過渡到稍微長一點的句子,家長回應時,盡量以比寶寶長一點的完整句補充。

 

 二、促進語言學習的策略建議

1. 使用「嬰幼語(baby talk)」

  • 以高音調、慢速、重複的方式和寶寶互動,如用「媽媽親親」而非「媽媽來了」,可吸引寶寶注意力。
  • 語氣誇張並搭配明顯口形,有助寶寶結合視覺與聽覺理解語言。

2. 重複與補句學習法

  • 寶寶說「車車」,家長可補充:「對,紅色的車車在跑!」,加強語意與句型。
  • 提問後給予足夠時間等待回應,不急於糾正。
如果您的孩子想說一個字但說錯了,請正確地念出這個字。例如,如果他們指著一隻貓說悶!,您應該回答是的,這是一隻貓。不要因為他們說錯了而批評或責罵他們。

3. 增加語言互動場域

  • 共讀與講故事:每天固定閱讀時間,刺激詞彙量與語感。
  • 生活對話融入:在洗澡、吃飯、外出時與寶寶自然對話。
  • 同伴互動:與年齡相近或稍大的孩子一起玩,提升語言模仿與應對能力。

4. 利用遊戲引導學習

  • 躲貓貓、peek‑a‑boo 等互動遊戲可引導寶寶發音與反應。
  • 使用玩具描述動作與物品,例如:「小熊坐下了,小熊睡覺了。」

5. 手勢與手語輔助

  • 說話時搭配簡單手勢(如「喝水」、「再見」),增強理解力。
  • 研究顯示,適度使用嬰兒手語不僅不會延遲語言,還有助於語彙學習與情緒表達。

 

三、何時需要注意或求助專業?

可能的語言發展遲緩警訊

年齡

可能警訊

6個月

對聲音沒有反應對熟悉的人沒有反應沒有任何母音

12 個月

沒有發出任何語音、對聲音沒反應、語音單一或缺少變化、沒有溝通意圖。

18 個月

沒有穩定單詞出現(如「爸」、「媽」、「球」)

2

不能說出兩個字組成的句子(如「媽媽抱」)

3

句子不完整,發音含糊,陌生人難以理解

任一階段

缺乏眼神接觸、沒有模仿動作、不會指東西

如有上述情況,建議盡早就醫,諮詢兒科醫師或語言治療師進一步評估。

 

四、綜合行動建議表

策略

做法舉例

使用嬰幼語

「媽媽抱抱」搭配笑臉與肢體語言

補句練習

寶寶說「狗狗」,家長補充:「狗狗在跑喔!」

生活語言

洗澡時說「現在洗腳,水溫溫的」

遊戲互動

躲貓貓:「你~在~哪~裡~啊~?」

手勢輔助

講「喝水」時做出喝水的動作

定期觀察

使用語言發展里程碑表追蹤寶寶進度

 

結語

寶寶語言的學習是漸進而持續的歷程,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但家庭環境中的語言刺激與關懷是無可替代的關鍵力量。父母不需刻意教導「念書式語言」,而是透過日常生活的每一次眼神交流、每一場親子共讀、每一個遊戲時光,讓寶寶在愛與陪伴中,逐步掌握語言,開啟與世界對話的能力。若發現發展落後的徵兆,也不要驚慌,及早介入往往可以有效改善並支持寶寶的成長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