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幫助寶寶學習如何說話/語言發展衛教指南

 語言學習,從出生那一刻開始

語言,是寶寶與世界溝通的第一扇窗。從咿呀學語到說出第一句「媽媽」,這個過程不僅標誌著孩子的成長與發展,也奠定了未來人際互動、學習能力與情緒表達的重要基礎。許多家長常好奇:「我需要教寶寶講話嗎?」「是不是等他自然會講就好?」事實上,語言能力並非自然而然發生,它仰賴環境刺激、成人回應、以及充足的語音模仿機會。越早開始創造豐富的語言互動環境,越能幫助孩子建立穩固的語言發展基礎。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與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研究顯示,從出生到三歲是語言學習的黃金期,這段期間內的語言刺激與陪伴對寶寶未來的溝通與認知表現具有深遠影響。無論是透過日常生活對話、共讀、遊戲,或是簡單的手勢表達,父母的主動參與是寶寶語言成長最關鍵的力量。

本篇文章綜合英國 NHS 指南與台灣兒童語言發展的研究與建議,幫助家長了解語言學習的階段特徵、促進語言發展的有效策略,並提供具體的互動方式與警訊指標,協助您在寶寶成長的每一步給予適時的支持與引導。

 

 一、語言發展階段與觀察重點

新生兒至6個月

  • 認聲與社交發聲:出生即開始對聲音有反應,34個月會轉頭找聲音來源,56個月出現愉悅聲和眼神聯繫。
  • 牙牙學語24月開始發出無意義「咿呀聲」,這是語言遊戲的開始。

712個月

  • 發聲串連:出現連續咿呀聲,如「ㄉㄚㄉㄚ」、「ㄇㄨㄋㄛㄋㄛ」。
  • 理解指令:寶寶能辨識名字、熟悉物品名稱,並回應基本要求(如「過來」、「bye‑bye」)。

1224個月

  • 第一個字與詞彙發展1018個月會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字,18個月後能使用1020個單字。
  • 雙詞句:寶寶會用兩個字組合成簡單片語,如「玩車車」。

2436個月

  • 鸚鵡式仿說與句型建構2歲左右寶寶會模仿大人說話,逐漸產生完整句子,能理解並使用問句。
  • 增強表達:句子由簡短過渡到稍微長一點的句子,家長回應時,盡量以比寶寶長一點的完整句補充。

 

 二、促進語言學習的策略建議

1. 使用「嬰幼語(baby talk)」

  • 以高音調、慢速、重複的方式和寶寶互動,如用「媽媽親親」而非「媽媽來了」,可吸引寶寶注意力。
  • 語氣誇張並搭配明顯口形,有助寶寶結合視覺與聽覺理解語言。

2. 重複與補句學習法

  • 寶寶說「車車」,家長可補充:「對,紅色的車車在跑!」,加強語意與句型。
  • 提問後給予足夠時間等待回應,不急於糾正。
如果您的孩子想說一個字但說錯了,請正確地念出這個字。例如,如果他們指著一隻貓說悶!,您應該回答是的,這是一隻貓。不要因為他們說錯了而批評或責罵他們。

3. 增加語言互動場域

  • 共讀與講故事:每天固定閱讀時間,刺激詞彙量與語感。
  • 生活對話融入:在洗澡、吃飯、外出時與寶寶自然對話。
  • 同伴互動:與年齡相近或稍大的孩子一起玩,提升語言模仿與應對能力。

4. 利用遊戲引導學習

  • 躲貓貓、peek‑a‑boo 等互動遊戲可引導寶寶發音與反應。
  • 使用玩具描述動作與物品,例如:「小熊坐下了,小熊睡覺了。」

5. 手勢與手語輔助

  • 說話時搭配簡單手勢(如「喝水」、「再見」),增強理解力。
  • 研究顯示,適度使用嬰兒手語不僅不會延遲語言,還有助於語彙學習與情緒表達。

 

三、何時需要注意或求助專業?

可能的語言發展遲緩警訊

年齡

可能警訊

12 個月

沒有發出任何語音、對聲音沒反應、語音單一或缺少變化、沒有溝通意圖。

18 個月

沒有穩定單詞出現(如「爸」、「媽」、「球」)

2

不能說出兩個字組成的句子(如「媽媽抱」)

3

句子不完整,發音含糊,陌生人難以理解

任一階段

缺乏眼神接觸、沒有模仿動作、不會指東西

如有上述情況,建議盡早就醫,諮詢兒科醫師或語言治療師進一步評估。

 

四、綜合行動建議表

策略

做法舉例

使用嬰幼語

「媽媽抱抱」搭配笑臉與肢體語言

補句練習

寶寶說「狗狗」,家長補充:「狗狗在跑喔!」

生活語言

洗澡時說「現在洗腳,水溫溫的」

遊戲互動

躲貓貓:「你~在~哪~裡~啊~?」

手勢輔助

講「喝水」時做出喝水的動作

定期觀察

使用語言發展里程碑表追蹤寶寶進度

 

結語

寶寶語言的學習是漸進而持續的歷程,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但家庭環境中的語言刺激與關懷是無可替代的關鍵力量。父母不需刻意教導「念書式語言」,而是透過日常生活的每一次眼神交流、每一場親子共讀、每一個遊戲時光,讓寶寶在愛與陪伴中,逐步掌握語言,開啟與世界對話的能力。若發現發展落後的徵兆,也不要驚慌,及早介入往往可以有效改善並支持寶寶的成長旅程。

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寶寶安全睡眠完整指南

 

預防猝死、守護生命,從建立正確睡眠習慣開始

嬰兒階段是生命中最脆弱、最需要被保護的時期。根據研究顯示,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與睡眠相關的窒息或致命事件多發生在1歲以前,尤其在出生24個月間風險最高。因此,建立安全的睡眠習慣與環境,是預防嬰兒睡眠猝死的關鍵策略。本文將綜合來自美國兒科學會(AAP)、加拿大公共衛生署(PHAC)與台灣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建議,為您提供全方位的寶寶安全睡眠守則。

 

一、寶寶應該怎麼睡?正確的睡姿與習慣

1. 仰睡才安全

從出生起,每一次的睡眠——不論是白天小睡還是夜間長眠——都應將寶寶放置為「仰睡」姿勢。研究顯示,仰睡是目前最能降低SIDS風險的睡姿,能確保呼吸道暢通。

  • 側睡與俯睡會使氣道受壓或臉部貼附軟物,增加窒息與猝死風險。
  • 等寶寶有足夠的發展能力能自己翻身時(通常在46個月之間),可不必強制翻回仰睡,但入睡時仍應以仰睡為起點
  • 即使短暫小睡也不例外。

2. 避免讓寶寶睡在非睡眠專用設備上

像是汽車安全座椅、嬰兒搖椅、躺椅、嬰兒推車等,這些設備的設計並非用於長時間睡眠。若寶寶在這些裝置上睡著,應在安全情況下轉移到平坦、堅固的睡眠表面。

 

二、寶寶該睡在哪裡?安全的睡眠環境設計

1. 同室不同床,最理想的安排

  • 與父母同室(Room-sharing:讓寶寶在獨立的嬰兒床、嬰兒睡籃或可固定在成人床旁的嬰兒床中睡眠,有助於降低猝死風險、方便夜間哺乳及觀察。
  • 建議至少持續6個月與父母同室,最佳為寶寶1歲以前
  • 不建議與成人同床共睡,因為成人睡眠中的翻身、棉被覆蓋、枕頭等都有可能導致窒息風險。

2. 嬰兒床的安全標準

選購時請確認符合安全標準:

  • 台灣 CNS、加拿大 Health Canada、美國 CPSC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均有安全嬰兒床規範。
  • 床欄間距不得過寬(小於6公分),防止寶寶卡頭。
  • 床墊應堅固且與床架貼合無空隙,防止陷入。
  • 不使用改裝、二手或自製床欄器具。

3. 保持嬰兒床簡潔無雜物

寶寶的床應「什麼都不放」最安全:

  • 不放枕頭、棉被、床圍、絨毛玩具、布偶等鬆軟物。
  • 使用合適大小的包巾或穿著式睡袋替代棉被,避免蓋住臉部造成窒息。
  • 切勿讓寶寶睡在沙發或扶手椅上,也不建議共用被褥。

 

三、睡眠用品怎麼選?安全選擇不踩雷

1. 睡袋與包巾的正確使用

  • 對新生兒而言(約02個月)可使用包巾讓其更有安全感,但應避免包裹太緊,特別是腿部應能自由彎曲、活動。
  • 當寶寶開始有翻身傾向時,應立即停止包巾,改用有袖的穿著式睡袋,減少窒息風險。

2. 避免傾斜或柔軟表面睡眠產品

  • 美國與加拿大皆不推薦使用如「嬰兒傾斜搖床」、「床中床」(nest)、「防翻枕」等非醫療用途睡眠產品,這些設備常造成嬰兒翻滾或頭頸陷入的危險。
  • 睡眠表面應平坦且硬挺,不可有凹陷或傾斜設計。

 

四、環境調整與日常行為每一個細節都關鍵

1. 避免過熱與過度包裹

  • 室溫建議維持在約 2022°C,寶寶穿著不宜過多。
  • 判斷是否太熱可觸摸頸背,若濕黏、發熱即為過熱。
  • 切勿將寶寶頭部完全覆蓋。

2. 遠離二手菸與三手菸

  • 懷孕期間、產後環境皆應完全無菸害
  • 吸菸與SIDS有明確關聯,無論吸菸者是否為父母,都會使寶寶暴露於有害環境。

3. 給予安撫奶嘴(如寶寶接受)

  • 根據研究,睡眠期間吸安撫奶嘴可降低SIDS風險。
  • 若哺乳建立穩定(通常為出生後34週)後再開始使用。
  • 若寶寶睡著時奶嘴掉落,無需再放回。
  • 若寶寶不願接受,不強迫。

 

五、促進寶寶健康發展白天清醒時進行「Tummy Time」(趴臥時間)

1. 什麼是 Tummy Time(趴臥時間)?

·         Tummy Time 是指寶寶在 清醒且有成人陪伴監督的情況下,趴著活動的時間。這是一種促進嬰兒身體發展的基本訓練,也是預防因長時間仰睡造成頭型扁平(扁頭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 為什麼需要做 Tummy Time

好處:

1. 促進肌肉發展

加強頸部、背部、肩膀與核心肌群,為日後翻身、坐起、爬行打下基礎。

2. 預防扁頭症(Positional Plagiocephaly

長期仰睡易造成頭部某一側壓力過大而變形,Tummy Time 可有效減少壓力集中於後腦勺。

3. 刺激感官與運動整合發展

趴臥時寶寶需抬頭觀察環境,能促進視覺追蹤、手眼協調等感覺統合能力。

4. 建立與照顧者的互動連結

在成人陪伴下進行,有助於親子互動與情緒安全感的建立。

3. 如何進行 Tummy Time

建議從寶寶出生後第一週起就可開始,越早建立習慣越好。以下是進行方式:

初期建議方式(03個月)

  • 頻率與時間:每天數次,每次 13 分鐘,逐漸延長。
  • 方式一:大人胸前趴臥
    寶寶清醒時可放在父母胸口,面對面互動,讓寶寶練習抬頭。
  • 方式二:地面鋪墊趴臥
    將寶寶平放於鋪有柔軟墊子的平坦地面,讓寶寶用手臂支撐上半身,面前可擺玩具吸引注意力。
  • 方式三:抱臂式
    把寶寶腹部朝下橫放在大人前臂上,另一手支撐臀部,有助於熟悉姿勢。

成長後進階(3個月以上)

  • 寶寶頸部肌肉較強壯後,可增加每次時間至 1015分鐘以上,總時數目標每日累積 60分鐘
  • 可搭配鏡子、聲光玩具或陪伴說話唱歌,增加樂趣與互動。

4. 進行 Tummy Time 的注意事項:

全程需成人陪同
寶寶趴臥時頭部控制尚不穩,可能臉部貼地導致窒息,絕不可單獨留置不顧。

🔹 選擇安全、平整的場所
地墊須防滑、無毛邊異物;不建議在床上、沙發等柔軟不平的表面進行。

🔹 不在寶寶疲倦、餓或剛餵奶後立即進行
餵奶後請至少間隔 2030分鐘,避免壓迫腹部導致吐奶。

🔹 視情況調整時間與方式
初期寶寶可能抗拒或哭鬧,可分段進行、輕聲安撫,或換成更舒適的方式(如胸前趴臥)。

5. Tummy Time 的限制與風險

雖然 Tummy Time 對發展有多方面好處,但也有一些潛在風險與誤用情況需避免

風險與缺點:

1. 無人看顧下的趴臥風險高:若寶寶清醒時趴著睡著,可能因臉部下壓造成窒息。

2. 過早或過長時間會造成壓力:對新生兒而言,肌肉尚未成熟,過長時間會造成不適或哭鬧。

3. 不適當的器具可能造成意外:使用未經安全認證的訓練器(如過高的枕墊)可能導致跌落或壓迫風險。

Tummy Time 是健康發展的助力,但需正確執行

Tummy Time 是與安全睡眠互補的重要活動。它不是讓寶寶「趴著睡」,而是「清醒時的訓練時間」。在成人安全陪伴下,每天持續練習,可有效促進寶寶發展、預防頭型扁平,為寶寶日後的運動能力打好根基。

 

六、母乳哺育與安全睡眠的加乘效益

多項研究指出,母乳哺育可顯著降低SIDS風險。若情況允許,建議哺育母乳至少6個月,搭配安全的睡眠措施,提供寶寶更完善的保護。

 

七、什麼情況需要例外處理?

有些特殊醫療狀況(例如喉頭軟化症等呼吸道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睡姿或輔具,應依小兒科醫師指示操作,勿自行嘗試市售特殊產品。

 

結語:安全睡眠,從日常做起

安全的睡眠習慣與環境不僅是預防猝死的手段,更是父母送給寶寶的第一份守護。每一次的小睡、每一夜的入眠,都是建立健康基礎的機會。

只要落實以下五大原則:「仰睡姿勢、簡潔床鋪、安全設備、避免菸害、適度監督」,就能大幅降低風險,讓寶寶睡得安穩,爸媽也更安心。

 

📚 延伸閱讀與官方資源

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輕鬆對尿布說 Bye Bye!幼兒如廁訓練全攻略

 

從「尿布寶寶」邁向「會自己上廁所的小哥哥、小姊姊」,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大步。如廁訓練不僅關乎生理發展,更是一場心理與親子互動的考驗。本篇衛教文章將從準備時機、方法步驟,到常見問題與應對,手把手帶領爸媽輕鬆迎接這段旅程。

一、 何時開始如廁訓練?

嬰兒的大小便是靠反射動作進行,無法由自由意志控制.當寶寶成長到23歲之間,生理上已成熟到可以隨意控制腸道及膀胱的括約肌,而且同時也能擠壓腹部的大肌肉,這個時候就是可以開始訓練大小便的適合時機。

理想的訓練年齡大多落在 1歲半到3歲之間。每個孩子發展不同,無需勉強,但以下跡象若出現,表示他們可能已經準備好了:

1.能表達想尿尿或便便(用語言、手勢、動作如拉扯褲子等)。

2.尿布能夠有23 個小時保持乾爽,這代表膀胱已經有控制力。

3.寶寶表現出喜歡乾淨、不喜歡髒尿布的樣子。當想要保持乾淨的慾望出現後,比較能夠接受如廁訓練

4.能理解簡單如廁詞語(如「馬桶」、「尿尿」、「乾淨」、「髒」等)。

5.看過大人或其他孩子使用馬桶並表現出感到興趣。

6.有能力自己拉下和拉上褲子。

 

二、爸媽需要的心態準備

1.把訓練當作「遊戲」或「成長冒險」。孩子揮別尿布是遲早的事,家長不必太急躁,應保持輕鬆愉快的態度,像是跟孩子玩遊戲似的完成訓練。

2.順其自然,不強迫、不責罵、不心急。父母應避免以否定的態度,詢問孩子「為什麼不小心?」或者「為什麼作不好?」,這將撕裂孩子的自尊,讓他覺得自己很無能。當孩子願意合作時就應該誇獎他,如果解出,更應同時給予精神鼓勵和實質上的獎勵(如外出散步、貼紙等)

3.若遇到抗拒,暫停幾天或一週後再開始。

4.即使已經成功的達成訓練,孩子仍會有幾個月的時間偶而有「意外」發生,這是正常現象。勿苛責孩子,保持冷靜、鼓勵代替批評。

 

三、如廁訓練的實用步驟

製造熟悉感
選購可愛的小馬桶,先放在孩子常玩耍的地方。鼓勵坐在上面閱讀、玩玩具,讓它成為熟悉的「好朋友」。

掌握黃金時段
早餐過後、午睡醒來、或每餐後2030分鐘,常是排便高峰期。觀察孩子的表情與動作,主動引導他上廁所。

漸進式改變
當孩子約有一半成功經驗時,可以開始不穿尿布,穿寬鬆訓練褲。午睡和夜間仍可使用尿布。

語言引導與模仿學習
搭配口語說明:「我們來尿尿囉~尿在馬桶裡就不會濕濕的!」也可請哥哥姐姐示範。市面上有許多可愛的繪本與如廁玩具,是不錯的教學工具, 透過遊戲的過程,讓孩子興起「如果娃娃可以學會上廁所,那我也可以」的念頭,進而模仿學習

鼓勵與獎勵
如廁成功可給予貼紙、小點心或擁抱等正向回饋,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四、處理常見困擾

1.孩子抗拒坐馬桶
給予選擇權:「你想現在去還是等一下?」或用玩具、故事引起興趣。

2.如廁失敗怎麼辦?
別指責,淡定處理並告訴孩子:「沒關係,下次有尿意時告訴爸爸媽媽就好喔。」

3.尿床的情況
多見於控制力尚未成熟時,夜間可適當限制飲水。勿恐嚇或責罵,避免加重壓力。

但若是尿床的次數過於頻繁,家長還是應該多加留意,是否出現以下情形:

生理因素:太疲倦、生病、膀胱有毛病或大腦皮質發育不全,都有可能導致尿床。

心理因素:偶爾在高度的壓力下,會使已經學會自行如廁的孩子脫序演出。比方說白天玩得太瘋、搬家、開始上托兒所、家中有了新誕生的寶寶等。

五、進階技巧

從家中延伸至外出場所訓練
在如廁訓練的後期,可以試著帶孩子在阿公阿嬤家或親友家練習如廁,幫助孩子適應不同場域,這可幫助他們降低在陌生環境如廁的恐懼,為進入幼兒園做準備。

從擦屁股到倒馬桶
多數的孩子會堅持自己擦屁股,雖然他們擦不乾淨,但還是建議讓小朋友們自己動手試試看,爸爸媽媽再幫他們確認清潔與否。漸漸讓孩子自己學會擦屁股(特別注意清潔方向,教導女寶寶擦屁股應該要「由前往後擦」),並參與沖水、清理等動作,建立完整如廁流程。

 

結語

如廁訓練,是孩子邁向自主的重要一課,也是一場親子合作的旅程。讓我們以愛與耐心陪伴他們穩穩走過,笑著和尿布說 Bye Bye

 


2025年5月6日 星期二

如何護理寶寶的口腔與新牙

 

對於大多數嬰兒來說,牙齒在 6 8 個月大左右開始出現

通常您會在下門牙的位置先發現第一顆乳牙,然後是上乳門牙。接下來通常是第一乳臼齒,然後是乳犬齒和第二乳臼齒。乳齒有20顆,平均約在兩歲半時全部萌出。

 

出牙時會不會不舒服 ?

每個嬰兒的狀況都不盡相同,有些寶寶沒有出現不適狀況,但有一部分的寶寶可能出現以下情形:

牙齦腫脹、疼痛

煩躁和哭鬧

體溫略有升高(低於攝氏38 度)

啃咬或想要咀嚼堅硬的東西

大量口水,可能導致臉部出現皮疹(口水疹)

揉搓臉頰或拉扯耳朵

把手放到嘴邊

飲食或睡眠習慣的改變

如果您不確定您的寶寶出現上述情形,是否跟長牙有關,建議您尋求您的兒科醫師尋求協助.

出牙時可能會不舒服,但通常不會導致嬰兒生病。如果您的寶寶出現腹瀉、嘔吐、身體出現皮疹、發燒或咳嗽和鼻塞,這些不是出牙的正常跡象,請諮詢您的醫生找出原因。

有些人認為出牙會引起其他症狀,例如腹瀉,但目前沒有證據支持這種說法。

 

如何安撫出牙不適的嬰兒

出牙玩具:

給寶寶一些東西來咀嚼,例如出牙玩具或出牙環可能會有幫助。

冷的東西:

任何冷的東西都有助於減輕寶寶出牙時的疼痛。將乾淨的毛巾弄濕,打結,然後放入冰箱冷藏,讓寶寶拿著啃咬。您也可以將他們的奶嘴冷藏起來,作為緩解疼痛的自然療法。冷奶嘴、湯匙、乾淨的濕毛巾也可以緩解牙齦疼痛。避免使用冷凍物,這些東西太冷或太硬,可能會傷害寶寶的嘴巴。

冷的副食品:如果您的孩子正在吃副食品,您可以給他們冷蘋果醬或優格。

出牙餅乾:如果您給寶寶吃這些食物以緩解出牙疼痛,請注意糖跟鹽的含量,並且請在寶寶吃東西時注意觀察以避免窒息。 

按摩:輕輕揉搓寶寶的牙齦可能會緩解疼痛。

 

如何清潔寶寶的口腔

良好的口腔衛生很重要,甚至在寶寶長牙之前:

在牙齒開始長出之前,每天至少用濕毛巾或紗布清潔寶寶的牙齦與口腔一次。

第一顆乳牙出現後,請使用矽膠指套或專為 2 歲以下兒童設計的軟嬰兒牙刷清潔寶寶的牙齒。如果寶寶不喜歡嘴裡的牙刷,您仍然可以使用乾淨的濕毛巾或紗布擦拭每顆牙齒的正面和背面。

寶寶需要用含氟牙膏嗎?

每天使用含氟牙膏,在家長的協助下刷牙兩次,被證實可以有效地預防蛀牙。

三歲以下的孩子大多還不會自行將口水吐出,因此使用米粒大小的牙膏即可。三歲以上的孩子,可使用碗豆大小的量刷牙。

在飲水未加氟的地方,例如:台灣,台灣兒童牙醫學會建議使用1000ppm的含氟牙膏。

 

幫孩子刷牙的技巧

家長幫嬰幼兒刷牙時的注意事項:

1. 調整寶寶的位置,以便您可以看到他們的嘴,並讓他們感到安全。一定要讓嬰幼兒頭部有倚靠。地點可以選在沙發、地毯或床上等安全明亮的地方。

2. 讓嬰幼兒的頭部靠在家長的大腿上。

3. 以左手手指輕輕撥開嘴唇,仔細的用牙刷清潔每一個角落。

4. 孩子的牙齦脆弱,力量要輕柔得像刷水蜜桃的皮一樣輕。

5. 固定刷牙方法、時間、順序,讓孩子習慣固定的方式潔牙。

6. 可以配合遊戲、音樂來增加潔牙樂趣。

 

預防早期蛀牙的飲食和餵食技巧

除了規律刷牙以外,還要注意哪些事來預防寶寶早期蛀牙?

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可以喝少量的水。但避免給寶寶喝含糖飲料,也要避免餵食寶寶高糖食物。

不要讓寶寶含著奶瓶睡覺,這會導致蛀牙,因為牛奶中的乳糖會促進導致蛀牙的細菌的生長。當寶寶睡著時,嘴裡保護牙齒的唾液就會減少。另外也要注意,讓寶寶含著奶瓶入睡有窒息的危險。

 

看牙醫:嬰兒牙齒護理的關鍵部分

當您的寶寶長出第一顆牙齒時或在 12 個月大時(以先發生者為準)請帶他去看牙醫。

牙醫可以幫助您照顧寶寶的牙齒和牙齦,確保它們保持健康。

塗氟可以減少口內酸性環境對齒質表面的負面影響,進而達到預防蛀牙的目的。目前6歲以下的孩童由政府補助,每6個月可至牙科院所塗一次氟。但實際塗氟的頻率,還是需要家長與牙科醫師共同評估完蛀牙風險後,視風險高低決定。

雖然乳牙後來終究會被恆牙取代,但維護健康的乳牙仍然非常重要。早期養成良好的牙齒護理習慣能為終身口腔健康奠定基礎。讓孩子從小養成堅持刷牙、使用牙線和看牙醫的習慣,這些行為可以讓他們了解維護口腔健康的價值。根深蒂固的習慣將會持續到成年,促進一生中全面的牙齒健康。

 

 

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

 

嬰幼兒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Food Allergy)是一種「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當您的免疫系統對某種食物或食物中的物質反應過度,將其識別為危險並觸發免疫保護性反應時,就會發生食物過敏反應。嬰兒的免疫系統還在發育中,比較容易「誤判」無害物質為危險 於是產生了相對應的IgE抗體(針對特定過敏原產生的免疫分子)

近年來有許多的醫學研究支持了早期飲食接觸高致敏食物可能有助於訓練免疫系統耐受性

研究計畫

對象

方法

結果

後續研究

LEAP研究(Learning Early About Peanut Allergy:

 

高風險嬰兒(如有嚴重濕疹或蛋過敏)

46個月大時引入花生製品

5歲時,花生過敏的發生率降低超過80%

即使在停止食用花生一年後,仍有74%的保護效果持續存在

 

EAT研究(Enquiring About Tolerance

一般風險嬰兒

3個月大時引入6種高致敏性食物(牛奶、花生、芝麻、魚、蛋、小麥)

對於已對某些食物有IgE敏感性的嬰兒,早期引入可降低過敏發生率

 

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2023年)

JAMAPediatrics 

(美國醫學會雜誌小兒科)

 

23項隨機對照試驗,共13,794名嬰兒

212個月大時引入多種高致敏性食物,可降低整體食物過敏的風險

36個月大時引入雞蛋,以及在310個月大時引入花生,對預防相應的過敏有明確效果

 

 

食物過敏預防指南的演變

目前的國際共識認為儘早引入高致敏食物,如花生和雞蛋,作為嬰兒期副食品餵養的一部分,4~6個月左右適當引入、循序漸進嘗試,反而能幫助免疫系統「學會接受」。(早期引入過敏性食物的國際共識指南摘要)(早期引入過敏性食物的國際共識指南摘要)

引入可能高致敏食物的注意事項

儘早引入高致敏食物是國際共識,但您的寶寶若是高危險群嬰兒:例如嚴重濕疹,或者您有食物過敏、濕疹、氣喘或花粉熱的家族病史,那麼在添加高致敏食物時可能還是需要特別小心。請先與您的兒科醫生或家庭醫師交談並聽取建議。

哪些食物是高致敏食物

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食品法典(Codex)要求揭露以下食品為過敏原

· 雞蛋

· 牛奶

· 

· 甲殼類動物

· 含有麩質的食物,包括小麥、大麥和黑麥

· 大豆

· 花生

· 堅果

· 亞硫酸鹽(食品添加劑,濃度為10mg/Kg或以上)

 

在世界大多數地區,這些食物佔食物過敏反應的 90% 以上。然而,世界各地常見的食物過敏原各不相同,並受到遺傳、各地區消費最多的食物以及與空氣中過敏原的交叉反應等因素的影響。

一旦引入並且能夠耐受,這些食物就應該成為寶寶日常飲食的一部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過敏風險。

許多孩子長大後對牛奶或雞蛋的過敏就會消失,不過有些過敏可能還是會伴隨終生。

餵食嬰兒常見食物過敏原的技巧

1.從少量開始。攝取的過敏原量越少,過敏反應可能越不嚴重。因此,請從少量開始。例如用水、母乳或配方奶粉稀釋花生醬(無蜂蜜)用指尖沾少量,然後讓寶寶嚐一小口。如果沒有反應,則在每次後續接觸時逐漸增加用量。一旦排除了過敏,請嘗試每周至少提供一次食物,但理想情況下每週提供 2  3 次,以幫助預防食物過敏的發生。不必太擔心(需要攝取多少才算接觸?)如果您的寶寶沒有吃掉當天提供的全部過敏原,那也沒關係。只要持續接觸,每週約2克蛋白質即可有效預防過敏。

2.早上餵食高致敏食物。這樣,如果出現反應,您可以更輕鬆地聯繫醫生尋求協助。大多數過敏反應發生在進食後幾分鐘內或兩個小時以內,所以最好在至少有一名成年人能夠將全部注意力(不受其他孩子或活動的干擾)集中在嬰兒身上至少兩個小時時引入過敏原。

3.一次引入一種食物過敏原。這樣,如果出現反應,您就會知道是由哪種食物引起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您需要在引入過敏原期間停止引入其他新食物。每週提供多種新食物是可以的,只要您不同時引入常見的食物過敏原即可。請記住:並非所有過敏的嬰兒都會在第一次接觸時產生反應。這就是為什麼從少量過敏原開始直到排除過敏是很重要的。通常情況下,幾天內食用少量但逐漸增加的過敏原量就足以確定食物是否耐受。

如何判斷你的孩子是否有食物過敏

過敏反應通常在接觸過敏原後幾分鐘內迅速發生,但有時也會發生得更慢(幾個小時)。

  • 它們可能導致:
  • 打噴嚏
  • 流鼻水或鼻塞
  • 眼睛發紅、發癢、流淚
  • 喘息和咳嗽、喉嚨緊繃
  • 蕁麻疹(類似蚊蟲叮咬的紅點)
  • 紅色、發癢的皮疹(濕疹,異位性皮膚炎)
  • 局部腫脹(青蛙眼、香腸嘴等)
  • 氣喘 
  • 感覺不舒服或病厭厭
  • 噁心、嘔吐
  • 腹痛、腹瀉或便秘
  • 皮膚蒼白
  • 頭暈
  • 失去意識

大多數過敏反應都是輕微的,但偶爾也會發生稱為過敏性休克的嚴重反應。這會導致嘴唇和臉部腫脹以及呼吸問題。

如果身體的多個部位受到影響,反應可能會很嚴重,甚至危及生命。嚴重的過敏反應稱為過敏性休克,過敏性休克是一種醫療緊急情況,需要緊急治療。

食物過敏通常在幼兒時期就會消失,所以不要試圖透過戒掉牛奶等主要食物來嘗試躲過過敏的發生,因為這可能會導致您的孩子無法獲得所需的營養。據估計,80% 90% 的雞蛋、牛奶、小麥和大豆過敏症會在 5 歲前消失。有些過敏症狀會比較持久。例如,五分之一的幼兒會擺脫花生過敏,而擺脫堅果或海鮮過敏的幼兒則較少。若您的孩子在幼兒期曾經發生食物過敏事件,建議您可諮詢您的兒科醫生或過敏症專家,安排進行測試來追蹤孩子的食物過敏情況並觀察過敏情況是否消失。